「打人」是一件會讓人上癮,這裡指的上癮不是打爽的,而是「打」是教養小孩最有效率的方式,手一拉起來,小孩就瑟瑟發抖,棍子一拿,就乖乖聽話,比起愛的教養,棍棒教養怎能不讓人上癮,忙碌的生活,誰有餘裕讓人敦敦教誨,傾聽小孩的聲音,誰來聽聽爸媽火在滾的聲音,可是這樣的孩子真的很可憐,我自己也是棍棒教育下的孩子,所以我一直希望不要複製自己的童年,縱使都這麼大了,爸爸也從未承認自己有打過我。
然而,希望愛的教育的我,到後來還是有兩種情況會動手,ㄧ是白目屢勸不聽,二是危及生命安全,比方説亂跑,就會抱起來打屁股,當然疼痛使用頻率很低,一打就是打到有感又不至於到家暴,比方說連擊八下屁股之類的,我都覺得自己的手比小孩屁股痛,危及安全的狀況下,有效的威嚇還是比較重要。
直到有一天,要去公園散步時因為多多哭哭灰灰,噗噗喊了幾次「不要哭啦」,多多還是依然故我,於是她氣到拿著手上的鏟子往多多的頭上敲下去(大概是怕媽媽因此就不出門),我亦為多多會哭,結果多多居然被噗噗的行為惹笑了,在一旁手忙腳亂整理東西的我看得很心驚,這是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小孩會複製父母的行為,因為他也覺得這樣做,另一個人就會聽話了。
後來,我學習換個方式,當有衝突時,不管是我與小孩,還是小孩之間,先將肇事者帶離現場,譬如放到樓梯間,因為圍欄擋著還無法破解,讓他冷靜一下,我也冷靜一下,遠離情續的指使,也或許是兩歲了,可以溝通與理解事情,情緒過了以後,再針對剛剛的事情處理。再來是蘿蔔模式,想出去玩就得先幫玩具送回家之類的,出門了就不要哭哭,馬上回家,當然後者的方式,照顧者的執行力也要夠,不要違背自己的規範
愛的教育下還是得有一定的權威規範,不然照顧者真的會很疲憊
留言列表